重新改写文章(保持原意和增加细节描述)
如果说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和隋朝的巢元方是当时小有名气的隐士,那么唐代的孙思邈、被尊称为孙真人,及其著作《千金方》(又名《备急千金要方》)无疑是家喻户晓的道家与医学名家。孙思邈不仅是唐代的传奇人物,实际上,他在隋朝时期已经颇为出名。
《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孙思邈在北周宣帝时期,也就是公元580年左右,因王室多事而选择隐居太白山。隋文帝杨坚即位后,曾希望邀请孙真人担任国子博士一职,但孙思邈因身体不适拒绝了这一官职。
关于孙真人的寿命,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
展开剩余76%- 有人认为他活了101年,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孙思邈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去世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
- 另有观点认为他活了120年,贾得道在《中国医学史略》中根据《两唐书》中的记录,认为孙思邈出生于北周武成二年(560年)之前,享年超过120岁。
- 还有一些记载称孙思邈活了125年,他大约出生于公元557年。
- 有更极端的说法认为他活了140岁,马伯英和郭霭春等学者认为他生于公元541年前后,去世于682年。
即便按照公元581年前后出生,孙思邈仍然活了百岁以上,且他不仅经历了隋朝的四位皇帝,还见证了唐朝的七位皇帝。孙思邈被后世尊称为“药王”,他开创了中国医学史上多个先河,几百年后,还被宋徽宗追封为“妙应真人”。
尽管孙真人的著作繁多,但能被确认为真迹并流传下来的作品,大多数是《备急千金方》。这本书系统性地记录了孙思邈的养生理论,包含了三卷内容,其中的“养性篇”分为八篇,详细阐述了他关于健康的理念。
孙思邈认为,养生的核心在于“养性”,并在《备急千金方》中的第一篇“养性序”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养生理论。孙真人强调,养性不仅仅是依赖药物或食补,而是一种全方位的生活方式,包含了道德修养、精神调养和行为规范。正如他所言:“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他认为,养性应注重日常修行,防病于未然,并通过系统的养生法达到延年益寿的目标。
与现代人对“德”的理解不同,古代的“德”指的是遵循道的自然法则,而不仅仅是伦理道德。孙思邈进一步引用了嵇康的“养生五难”,其中包括名利难舍、喜怒难除等。他的养生观念与《黄帝内经》中关于“上古真人”的理论相似,强调顺应阴阳、四季调气、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要素。
在《千金方》第一卷的“养性序”中,孙真人大量引用《黄帝内经》中的“上古天真论”和“四气调神大论”,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阐述。例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能形与神俱。”他认为,养性要避免外界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特别强调通过调节气息来达到长寿。
孙真人的养生法还包括了房中术、按摩法等,其中,按摩法分为天竺按摩法和老子按摩法。他详细记录了18种天竺按摩法和40种老子按摩法,许多方法与今天的八段锦等养生导引法相似。例如,天竺按摩法中有“两手浅相叉,翻覆向胸”的动作,而老子按摩法则包括了“两手空拳筑三遍”和“虎据,左右纽肩三遍”等动作。
在《千金方》中,孙真人还详细讲解了调气法,包括了彭祖的调气法和六字诀呼吸法。彭祖的调气法强调通过调息来养生,例如“正卧调息法”和“吐故纳新法”。六字诀呼吸法则特别关注五脏的调息,孙真人通过这些方法帮助人们调整身体与精神的状态,达到养生延年的效果。
总的来说,孙思邈的《千金方》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养生经验,还融入了道家的养性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养生学说。这本书对道家和医学的结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是中国古代医学和养生文化的瑰宝。
发布于: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配资炒股网-平台杠杆炒股-股票低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