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首届沿沪宁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现场,一项重量级合作顺利落地。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江苏一家企业就“机器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达成估值800余万元的技术转让合作意向,成为本次交易会的“首单”。
“这次合作是通过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机制和政府搭台促成的,加快了整个进程。”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透露,双方将围绕机器人关节模组等关键技术开展从图纸到产线的全程合作,涵盖技术导入、成果转让与专利授权。“这是典型的科技成果转让模式,也回归了科研院所服务实体制造的初心,以新形式推动成果转化。”郑军奇说。

10月26日至27日,以“协同创新 智造未来”为主题的首届沿沪宁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在普陀举办。交易会聚焦沿沪宁“八市一区”企业需求,通过成果展示、精准对接、论坛研讨和签约落地四大板块,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展区内,多项前沿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展现出沿沪宁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潜力。
“这款机器人主要面向电网变电站的巡检工作。”山东柔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傅孟潮向观众演示四足机器人的巡检功能,他介绍,变电站环境复杂,电磁强度高,人员安全风险大,加上位置偏远,巡检难度升级。“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机器代人’的方式解决现场巡检难题。”傅孟潮表示,希望能通过交易会结识更多合作伙伴,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
“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上海高巨运营主管张译文表示,普陀区加速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为企业发展带来关键机遇。依托这一契机,公司不仅成功承接多项低空文旅活动,还与普陀区相关学校携手开展科普教育合作。这种横跨文旅、教育领域的融合创新模式,为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蓬勃动能,成为产业升级与技术落地的生动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交易会不仅关注技术成果本身,更着力构建沿沪宁沿线地区“4小时产业圈”的创新生态。从800万元的“首单”落地到各类创新产品的展示,无不体现着一个趋势:科技创新正在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推进。
南京诚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谢良辉表示,在国产化替代加速的背景下,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其布局重点。今年9月,这家总部位于南京的深交所上市企业在上海普陀设立东部总部。“期望能借助沿沪宁协同创新平台,更深入融入区域产业生态,助力产品更快地推向上海市场。”

本次交易会企业展览区总面积约1900平方米,近六成参会企业来自沿沪宁相关城市。活动期间,还举办了投融资、产学研、供应链等多方对接服务。全新启用的沿沪宁协同创新服务中心,也为沿线城市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了展示、路演空间和政务服务。
一位专业观众表示,展会十分聚焦、务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恰恰需要这种聚焦细分领域的深度交流。”

“通过此次展示交易会,我们看到了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更多的合作可能性。”郑军奇表示,后续将大力践行科技、产业“双新融合”,整合行业资源、共性技术研究、标准研制与检测认证能力,构建“五位一体”的服务模式。
从技术突破到系统推进,从企业单打独斗到区域协同创新,沿沪宁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正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随着创新要素加速流动与产学研深度融合,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将持续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盛达优配官网-配资炒股网-平台杠杆炒股-股票低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