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2025顶尖孵化器大会(WTIC2025)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幕。本次大会以“科技赋能·创新孵化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孵化器从业者、投资者、科技项目领军人才和行业专家带着前沿成果和顶尖眼光来到这片高水平开放的创新热土,共商孵化器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和新机遇。
作为2025浦江创新论坛系列活动之一,顶孵大会已在临港连续举办三年,在国际科技创新孵化领域和社会舆论场域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据悉,本次大会将持续至9月24日,其间将举办第二十四届华东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作网络年会、揭晓“WTIC Awards 2025”榜单评选及项目路演、生命科技、数字科技与民营孵化器创新发展等3场专题论坛以及青年科学家成果转化孵化Meet UP等多项活动。
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出席大会开幕式。
孵化联盟持续扩容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培育孵化器,发展新动能,是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近年来,上海正持续布局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建设,引领各类科创载体转型升级,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作为承载国家战略的试验田,两年前的首届顶孵大会上,“国际创新协同孵化联盟”在临港新片区诞生,首批13位伙伴成员携手同行;两年来,联盟已拥有24家海内外孵化器成员。
本次大会上,这一顶尖孵化联盟持续扩容,加拿大YEDI孵化器、西班牙Startups st孵化器、意大利Cube Labs孵化器、阿联酋沙迦科技创新研究园等9家全球孵化器机构加入联盟。
与此同时,大会还举行了“国际创新协同孵化联盟”与“华东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作网络”的互通仪式。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黄丽宏表示,希望此次合作打通国际孵化联盟与本土合作网络的深度合作,通过打破地域限制、拓宽国际网络,实现国内外孵化理念与模式的深度交融、资本与技术的高效对接,为长三角及全国科创事业发展增添强劲新动能。
本次大会的另一看点是首次创设顶孵约见计划Global Link Lab,针对地方政府、孵化器、科技项目的本土化、国际化需求,“约见计划”将搭建高效、务实的跨境资源对接平台,推动围绕孵化的“技术、资本、市场、政策”的闭环对接合作,走通未来产业孵化的“最后一公里”。
大会期间,“WTIC Awards 2025”评选结果也将揭晓。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个项目报名参评,最终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个项目参与决选和终评,各方通过评选携手发掘全球顶尖的创新项目。9月22日当天,大会还邀请数字科技、生命科技、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的优秀中外项目现场展示,通过现场路演、交流对接等环节,切实推动项目落地转化。
从区域孵化网络到前沿科技赛道,大会议程完整覆盖孵化生态链,将为各界嘉宾提供丰富的专业思考和参会体验。参展商上海点莘技术有限公司表示,会议覆盖了从区域孵化到前沿科技的完整生态,为参与机构提供了与各界交流合作的契机。
以高质量孵化培育科创“核爆点”
建设高质量孵化器,是上海培育本土科技企业、孕育未来产业的重要举措。截至2024年底,全市各类孵化载体共有580家,孵化企业与团队超2.3万家。自2023年11月以来,上海更聚焦大模型、光电量子、人形机器人、半导体等前沿赛道,陆续启动12家高质量孵化器建设,在关键环节、关键赛道形成超常的创新密度,培育科创“核爆点”。
今天大会开幕式上,《2025年上海市孵化器生态白皮书》正式发布,对上海孵化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主要成效、典型案例及政策经验进行总体概括与分析。
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累计孵化空间面积达435.6万平方米。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集聚的在孵企业占比近21%,科技服务业在孵企业占比近30%。“招商科创REIT”、“认股权”等新型孵投联动模式加速涌现。跨境服务能级持续提升,创业首站社群举办各类国际双创活动累计160余场,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自高质量孵化器建设启动以来,上海正推动科创孵化从新赛道突破到区域集聚,逐步形成高层次人才驱动模式、产业生态打造模式、服务科学家模式、深度专业服务模式、孵投联动赋能模式、跨境资源融通孵化模式六类孵化模式。
截至去年年底,上海首批7家高质量孵化器的在孵企业中,三大先导产业在孵企业占比超50%,在孵企业当年新获投资额占全市科创载体超20%。璞跃上海、XNode创极无限等高质量孵化器积极开展跨境加速合作,为科技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搭建起了桥梁。
白皮书还指出,上海各区正以差异化路径积极构筑孵化器生态,源源不断地形成新质生产力。例如,浦东新区围绕张江科学城打造科创核爆点,形成了高质量孵化器生态集群;徐汇区积极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高地;杨浦区依托“三区联动”的发展基础,致力于建设创新创业最佳实践地;闵行区依托“大零号湾”加快创新策源,集聚培育硬科技企业。
为青年创业提供珍贵的“确定性”
作为顶孵大会的举办地,临港新片区既是一片开放热土,更是一片创新热土。今年8月21日,临港新片区在成立6周年之际发布了“临港科创城”的建设方案,计划通过5年努力,打造成为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载地、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地、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试验场和青年创业发展的理想家园。
产业生态的繁荣离不开对“种子”的培育,临港科创城的建设更离不开高质量孵化器的作用。大会开幕式上,红与蓝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杨战武作为青年创业者代表讲述了他与临港“双向奔赴”的故事。
2022年,杨战武带着宽禁带半导体创业团队从外地迁至上海临港,入驻司南半导体孵化器。谈及缘由,他表示,在全球风险投资日趋谨慎和保守的大背景下,临港提供了创业最珍贵的“确定性”。“创业团队什么都缺,但最大的风险是不确定性。临港以国家级战略定位、真金白银的政策和高效服务,为我们补足了这块短板。”
杨战武介绍,临港拥有特色的孵化模式,巧妙地连接了“产学研转化-专业服务-科技金融赋能”,让企业得以直接对接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找到最专业的法律财税服务、触达最理解科技的资本。司南半导体孵化器联合众多行业伙伴,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赋能平台”,更让企业能极度专注于研发设计,“当我们需要流片、测试、产业对接,在司南生态里都能高效解决”。
在临港这片年轻的土地上,红与蓝微电子的梦想快速落地生根。今年,企业获评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产品实现规模化量产并走向全球。在杨战武看来,临港有为梦想准备的土壤,更有为创新导航的“司南导航”。
科技创新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为将临港打造成各国青年人才来沪创业的首选地,大会开幕式上,国际青年创业社区正式启动,未来将集聚全球顶尖的项目库、导师库、资金库,为高潜力青年创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精准赋能。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表示,作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临港新片区把建设“临港科创城”作为重中之重,正在加快集聚一批高水平科创平台、高质量孵化器,打造一批专业加速器,持续强化源头创新、应用创新、孵化转化,贯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做强前沿科技和产业赛道。未来,临港新片区将持续发挥先进制造业基础、低成本创业空间、人才特殊政策等优势,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科创社区,推进“超级个体288行动”,面向海内外吸引青年创新人才,将临港打造成创新要素集聚的新高地、青年创新创业者实现梦想的超级舞台。
盛达优配官网-配资炒股网-平台杠杆炒股-股票低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