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华武术,尤其是内家拳的体系里,此“气”非指口鼻呼吸之空气,亦非简单的物理存在。它更接近于一种生命能量、内在动能与神意统帅下的整体协调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气”之真义:何为拳谱中之“气”?“气”是“意”与“劲”的桥梁
以心行气:此“心”即“神”、“意”。是用我们高度专注的精神意识(心)去引导、驱动体内那股流动的能量感(气)。它不是蛮力,而是意念的走向。
以气运身:当内在的“气”被意念驱动后,再由这股能量感来统领、催动整个身体的运动。四肢百骸不再是局部肌肉的收缩发力,而是如同被流水推动般,节节贯穿,完整一气。
“气”是“内劲”的载体
太极拳所求的并非外在的“力”(局部肌肉紧张之力),而是“劲”(全身协调、松沉弹抖的整体之力)。“气”便是这股内劲在体内运行时的感觉和载体。感觉“气”能沉到脚底,则根稳;能通于指尖,则发人透彻。
“气”是“神、意、形”的高度统一
当修炼到高深境界,“气”的存在感会减弱,因为它已完全融于神意与形体之中。此时“心到则意到,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形到”,神、意、气、形合一,无有分别。动作皆由内而外自然发动,不僵不滞,这便是“运身”的至高境界。
二、求“气”之法:如何锻炼而得?欲得此“气”,非一日之功,需遵循内家拳次第,循序渐进。其核心法门在于 “由松入柔,积柔成刚”。
第一阶段:塑形养气(筑基阶段)
身正体松:这是一切的基础。盘好拳架,调正身形(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落胯等),目的在于将全身关节拔开,让经络气血流通无阻。唯有“松”,才能为“气”的运行创造通道。僵紧的身体如同淤塞的河道,无水无气可言。
意守丹田:在松静的状态下,将意念轻轻放在小腹丹田处。此处为人体力源之海,意守丹田有助于凝聚、培养内在之气感。初时可能仅有热、胀、沉等感觉,此为正常,勿喜勿惧,顺其自然。
缓慢均匀:通过慢练,细细体会身体内部的运动轨迹与肌肉的细微变化。慢是为了“听”到自己的身体,是为了“寻”到那股内在的流动感。
第二阶段:以意导气(深化阶段)
意念引领:在拳架熟练、形体放松的基础上,开始加入意念的引导。例如做“揽雀尾”的掤式时,意想气由脚而起,经腿、腰、脊、臂,最终贯于指尖。动作未动,意念先行。
呼吸配合:开始尝试将动作与内呼吸(非口鼻强制呼吸)相结合。一般而言,“合、蓄、收”时,意念内收,气沉丹田;“开、发、放”时,意念外放,气贯四梢(手脚指尖)。此即“拳势呼吸”,是自然形成的,不可强求。
体会掤劲:太极拳八法,以“掤”劲为首。在行拳走架中,始终保持周身一种向外支撑的、饱满的圆活之力。这种“掤劲”不丢的状态,本身就是“气”充盈于皮肉筋骨间的体现。
第三阶段:气遍周身(运用阶段)
行气如九曲珠:经典比喻,意指气在体内运行,要像珠子在九曲盘肠的管道中滚动,无微不至,节节贯通。从脚趾到手指,从头顶到会阴,无一處不到。
推手中验证:在双人推手练习中,用意不用力,用“听劲”去感知对方,并用内在的“气”的转换来化发。此时,“以气运身”不再是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灵敏反应。
阶及神明: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成为本能,则达到“全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境界。此时气已与神、意、劲完全融合,无形无相,应物自然。
总结而言:
太极拳谱中的“气”,是在意念统帅下,通过极度放松的身体所产生和感知到的一种内在能量流和整体运动感。它既是修炼的方法,也是修炼的成果。
锻炼之法,无他,唯“松、静、慢、匀”四字真言。
松是基础,为气开道。
静是条件,神意内敛。
慢是方法,细细体悟。
匀是火候,绵绵不断。
切记,此“气”是练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它是在正确的拳架、心法指导下,经过日积月累的“知己功夫”(盘拳、站桩)和“知人功夫”(推手)的磨练,自然而得。切忌盲目追求、凭空想象,否则易入歧途。寻一位明师指点,是通往此境最稳妥的道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盛达优配官网-配资炒股网-平台杠杆炒股-股票低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