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著名表演艺术家、作家、上海第七届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黄宗英诞辰100周年。作为纪念,前天我们放映了她主演的两部电影,今天我们共同缅怀和致敬她在电影、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在生活、工作中的人格魅力。”9月26日,上海文艺会堂内温情而庄重,由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协和上影集团联合主办的“黄宗英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这里举行,60多位电影人、作家、评论家和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相聚一堂,回溯黄宗英跨越银幕与文学的璀璨人生。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夏煜静说:“我们不仅要纪念她,更要学习她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血脉相连的创作立场,学习她对艺术精益求精,勇于探索的专业精神。”
永葆初心,不断求索
黄宗英的一生,可以说是艺术与文学交相辉映的一生。她的艺术生涯始于舞台,胜于银幕。从青春领袖的“甜姐儿”,到柔情凄婉的梅表姐,再到《丽人行》中坚韧不屈的革命者,她以深刻的把握和细腻的演绎赋予角色灵魂,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生动鲜活的经典形象,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如果说银幕上的她以人物动人,那么文坛中的她则以文思服人。她的散文思想深沉透彻,情感细腻隽永,以独特的视角洞察时代,感悟人生,文风亲切,如清泉般流淌,特别是将表演艺术的灵动融入字里行间,洒脱而又朴实。她的报告文学,以真切的观察关注生活,以细腻的笔触记录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社会使命感,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并获得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
“从演员到编剧再到作家,她潜心创作,孜孜求索,不断突破身份的边界。每一次身份的准星都意味着对生命更广的拓展,对自我价值的更高追寻。每一个载体的变化,都始终满溢着对生活、对人民的热爱,对时代、对社会的关注,对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夏煜静说,“无论演绎角色还是书写人生,她的创作始终那么贴地气、懂人心,这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硕果。正是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需要学习和秉持的初心。”
艺术之花,扎根生活
谈到黄宗英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其影响最为深广的报告文学作品,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梳理出几个鲜明的特质,包括其强烈的时代感与深沉的人民性。“她的笔触始终追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敏锐地捕捉社会变迁的脉搏,从上世纪50年代热情讴歌社会主义建设者,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为科技工作者、知识分子鼓与呼。她的目标始终聚焦于人、聚焦于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价值的劳动者、奉献者、思想者。《小丫扛大旗》《大雁情》《小木屋》《桔》《美丽的眼睛》等一系列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在于她笔下的人物源自火热的生活,她书写的情感紧扣时代的琴弦。”马文运谈到,黄宗英不是冷眼的旁观者,而是炙热的参与者,她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深沉热爱,倾注于字里行间,与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种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的创作立场,是她作品永恒生命力的源泉。
“身处伟大的新时代,我们的作家更应该走出方寸天地,跃进大千世界,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第一线,去感受时代的脉搏,去倾听人民的心声,创作出更多能够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的优秀作品。”
纪念辉煌,融入当下
“黄老师的艺术生涯,始于上海,在这片文化交融、开放包容,具有活跃艺术氛围的沃土上,开启了她的文艺之旅,开始了她的辛勤耕耘。作为上影人,我们纪念黄宗英老师,首先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因为她是我们家里的一位亲人、一位长辈。”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隽动情地说。
在上影集团工作了更久的上海市文联原副主席、上海影协原主席任仲伦则以“纪念辉煌,融入当下”概括他的发言。他提到在文艺会堂曾举办过纪念活动,“这些年来光是我们电影界就在这里举行了谢晋、孙道临、秦怡、汤晓丹、吴贻弓、黄蜀芹等艺术家的纪念活动,这个名单还可以写得更长,他们如群山般存在。”
他提到自己最后一次与黄宗英的交流,是2015年8月上海举行的“纪念赵丹百年诞辰座谈会”。“黄宗英讲到,赵丹是戏痴,一进入角色,谁跟他说话都听不到。筹拍《武训传》时,赵丹穿着破棉袄,在家蹲在地上吃饭,黄宗英让他上桌吃饭。赵丹回答:‘现在上桌吃饭,我在戏里就找不到在地上吃饭的感觉了,就不知道袖子搁在哪里了。’黄宗英借此道出了所有优秀艺术家的本性——那就是对待艺术的‘纯粹性’。我认为,在当下科技理性和商业欲望日益抢占人们精神领地时,保持这种艺术创作的‘纯粹性’是必要的。”他还提到电影《寻梦环游记》的那句经典台词:“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我想说,上海这座城市没有遗忘他们,没有遗忘这些铸就艺术辉煌的艺术家们。他们的艺术成就载入史册,他们的艺术精神融入当下。”
盛达优配官网-配资炒股网-平台杠杆炒股-股票低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